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恭城法院探索民族区域行政调解新模式
作者:陆俊书 黄通宇  发布时间:2011-09-14 16:54:43 打印 字号: | |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第10个瑶族自治县中最年轻的成员,全县人口285058人,瑶族人口占60%。该县人民法院在处理民族区域行政案件当中,以民族群众喜欢接受的“民族方言”交流沟通方式,顺应民族群众“热情好客、心直口快”的交友特点,尊重民风习俗同民族群面谈交流、互吐肺腑之言、拉近距离;以想群众所想、换位思考的方式解决群众的诉求;以“拉家常”、“聊天”的沟通方式了解村情案情,诚心诚意虚心向群众学习,把当事人当亲人对待;在办案过程中,不断增进感情和信任,在此基础上调处各类行政案件,取得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双赢,受到了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实现了案件当事人双方消除隔阂、握手言和的满意目的。截止8月底止,该院共受理行政案件7件,审结7件;其中调解撤诉4件,占结案数的57.2%;判决3件,占结案数的42.8%

针对民族区域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复杂性,该院把民族之间的团结放在首位,在调处社会影响大、关系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山场土地权属案件中;一是选择有做群众工作和审判工作经验的资深法官主办案件,在查清案件来龙去脉、案件焦点、难点、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召开有相关协调部门参加的案件分析会,找出案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共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调解工作方案;二是深入发案地现场办案。详细查清争执山场土地的地点、面积、范围,从有利双方将来便于经营管理、减少和避免发生纠纷隐患的长远生计来谋划,灵活弥补行政处理决定和法院判决条款内容不尽人意之处,从永久性管业长远利益着想,以切底消除权属争执隐患为目的,召集双方当事人现场协调、互换土地耕种,形成大片管业,签订书面协议、稳定土地确权;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配合法官调解行政案件。山场土地权属案件容易引发双方械斗,发生流血事件,也是当地政府最担心、最头痛的问题;该院行政庭法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往往是谨慎行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做到双方能知情达理化解矛盾,以和为贵平息纷争,把说理疏导工作做深做细,充分调动民族区域有威信、有名望,有办法的“族老”、村屯“权威”人物、在外工作的领导、个体老板等参加调解案件、利用一切有助于案件和解的社会力量,不厌其烦地疏导、和风细雨地说理、用尽做群众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促使双方诚心和解,携手开创稳定和睦的明天;四是法官将手机号留给双方当事人,并保持24小时畅通,方便当事人咨询法律、法规或对案件处理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满足群众对司法服务的需求;同时便于法官掌握对调解达成协议案件的释法答疑和跟踪回访工作。

该院立足民族区域独特的人际交往习惯,不断总结探讨行政案件调解的新方法、新技巧,用多元调解的方式彻底解决行政争议,创造了民族区域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良好的司法服务氛围,为该县正在实施的林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治县县长林武民、副县长陈义军对法院探索的行政调解模式,表示高度称赞,民族区域干部群众及当事人双方均表示满意。

责任编辑:陆俊书 黄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