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高考成绩出炉,这些招生诈骗手段一定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4-06-27 16:53:31 打印 字号: | |
  恭城法院 (冀天慧)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以“高考招生”为幌子开展各类诈骗活动。以下是几类常见的诈骗手段,提醒广大考生与家长们提高警惕,勿入诈骗陷阱。

诈骗手法一:提前查分、提前招生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短信、线上广告等方式,谎称有“特殊渠道”“内部名额”,可以帮助提前查到高考分数,并提前报考军警院校或艺术院校,从而引诱考生、家长输入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划转银行账户存款。

考生还可能收到自称某大学招生办的电话,称因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考生的录取状态为“自由可投”,如果想被学校录取,需提前交纳学费,从而骗取被害人财物。

防范小贴士

高考查分、填报志愿应根据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填报方式进行;提前批次录取主要针对军事、国防、艺术类院校考生,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

诈骗手法二:作弊诈骗

近日,有考生反映,自己接到了声称是“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的通知短信,在开头准确写明了考生姓名,并称考生疑似作弊,要求考生主动拨打电话进行确认。

防范小贴士

教育部门确认,高考作弊违规行为不会以短信、电话、链接等方式通知。不法分子通过非正常渠道搜集到考生信息,并向考生发送所谓“疑似作弊”的通知短信,考生一旦回拨电话,就可能被不法分子以“处理作弊行为”为由实施进一步诈骗。

诈骗手法三:补贴、助学诈骗

不法分子假借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学校老师的名义,在线下、线上通过广告、短信、电话等各种形式,“通知”考生可以领取“高考补贴”或是提前办理“助学贷款”,引诱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非正规平台填写银行卡、支付宝等金融账户信息,从而将金融账户内的钱款洗劫一空。

防范小贴士

其实高校在大一开学后就会有相应的助学工作,有“助学补贴、贷款”需求的学生,就应当通过正规的学校网站或者真正的学校老师申请相应的助学金或办理无息、低息的助学贷款。

诈骗手法四:招生会诈骗

不法分子声称开设高招会,在高考完后,邀请同学们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场高校招生会,并在某网站做咨询“专家”,告知被害学生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咨询费,同学们为了听“名师”的一对一辅导,把钱转账给对方。

防范小贴士

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学校会有专门的通知,考生及家长要按照学校的通知前往。

对于社会举办的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辅导活动要提高警惕,所有的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官方公布为准。

诈骗手法五:留学诈骗。

某被害家长准备让儿子出国留学,通过网上的所谓留学机构交付优惠中介费,为自己的儿子申请国外大学,办理出国留学手续,后找不到对方,发现被骗。

防范小贴士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如果选择个人申请,要和国外大学实时保持联系,如果选择留学机构,要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态佳的留学中介,在缴纳中介费用时一定要谨慎,看清合同,不要被机构所谓的优惠折扣“冲昏头脑”。

 

除此以外,还有

“可修改成绩”骗局。诈骗分子谎称有关系可内部操作加分,或者声称可以通过黑客技术进行改分,实施诈骗。相似的还有以“补录名额、内部指标”等名义设置的骗局。

“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骗取钱财。

等等。

恭城法院提醒大家,

首先,一切高考信息和招生流程都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和进行,不要相信任何陌生电话、短信,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小程序,更不能向他人、陌生平台泄露个人信息。

其次,要认真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心仪的或者是所要报考的高校的招生政策,不要去轻信所谓的内部渠道”、“网上专家”、“学校老师”,只要涉及此类信息的都可能是诈骗圈套。

最后,高考相关的一些证件也不能随意在网上晒,比如高考准考证、高考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高考志愿填报纸质表、大学录取通知书等。因为这些材料中会有考生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录取专业甚至大学学号等,如果被不法分子掌握,被诈骗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责任编辑:田荣